- 股东8年后起诉撤资,被法院驳回
- 股东不合理转让股权是否可依法撤销
- 公司职员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被判赔偿
- 股东出资不到位的法律风险
- 股东否认法人人格承担赔偿责任
- 股东出资不到位的法律风险
- 股东会无故解除公司执行董事
- 股东冒充公司其他股东签字的股份转让行为如何定性
- 股东增资行为履行地是公司住所地
- 劳动合同解除争议:李某与某制造企业纠纷
- 公司不要随意拖欠员工工资,最后吃亏的是自己
- 未申请年假等于放弃补偿吗?
- 兼职员工权益保护案例剖析
- 劳动合同违约案解析:用人单位未履行合同条款的责任与法律后果
- 退休员工追索未足额支付退休金的法律探讨
- 员工被非法解雇的补偿金诉求:一起劳动法案例深度解析
-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赔偿争议案例分析
- 工伤待遇拒付争议案的法律分析
- “劳动合同解除纠纷:不当解雇与经济补偿”
- 女性员工在职场中的平等权利
- 公司未按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 派遣员工与用工单位之间的权益冲突
- 非法扣除工资案:雇主无故扣除员工工资
- 非法扣除工资案:雇主无故扣除员工工资
- 试用期员工权益被侵犯
- 当事人申请仲裁未按要求补正材料,向法院起诉被驳回。
- 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就社会保险责任有约定的,依约定。
- 劳动合同变更与续订的法律界限
- 劳务公司招网约配送员,劳动关系如何认定?
- 劳动者变身“个体户”与平台签约,劳动关系迷雾如何拨开?
- 未足额支付工资,用人单位无需支付补偿金?
- “揭秘工资发放新陷阱:附条件条款竟无效!”
- 未缴社保致员工工亡,法院判决支付工伤待遇及抚恤金
- 启动诉前调解程序,多方协商解决社保问题
- 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年龄的认定
- 劳动者因工死亡,其遗腹子可作为死者亲属获得赔偿吗?
- 员工主张公司向其赔偿股票期权损失
- 以非公司员工为由拒绝其行权
- 员工在危险作业环境下工作,受到伤害。公司判赔4万余元。
- 公司侵害了员工的健康权,就应当承担起责任。
- 工伤职工主动辞职,单位拒赔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合理吗?
- 劳动者拒绝违法加班被解雇,公司判赔8000元
- 和公司签订了放弃加班费协议,之后还能要加班费吗?
- 公司恶意调岗,不是随心所欲的。
- 公司明明占理却败诉了?公司规章制度制定还不够得和员工说明白。
- 违反单位禁止“代刷卡”会被解除劳动合同吗
- 招聘广告关于可办社保承诺,是否有约束力?
- 竞业限制条款应当严格依法确定主体范围
- 续订劳动合同条款纠纷解析
- 在职期间竞业限制条款引发的法律纠纷解析
20XX年初,樊女士将自己的10万元交给朋友吴先生,吴先生和其他6人以出资额75万元共同投资一家食品公司,成为该食品公司的股东。虽然在注册工商登记中吴先生为该公司股东,但在公司股东的出资比例上对樊女士等7人分别进行了登记,并出具了收据和发放了股权证。樊女士等7名出资人作为股东和董事,在第一次董事会有关决议中都签了名。8年来,由于回报不高,加上目前股票大涨,她觉得很后悔,便想拿回这10万元。2014年9月,樊女士以在工商登记中,自己不是公司股东,更不是董事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吴先生归还10万元及利息损失。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注册登记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樊女士要求归还投资款及利息损失的诉讼请求,是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的。
一、法人股东的主体资格
公司股东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是企业法人。一般依法设立的各类企业法人均有权对公司投资,成为公司的股东,而没有专门的限制。《公司法》第15条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连带责任的出资人。”企业法人对公司出资成为公司股东的前提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该企业法人必须依法存续,即企业法人应当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条件,未依法办理核准登记手续,不存在被撤销、解散、宣告破产或其它终止企业法人的情况。
对于非企业法人的股东资格,法律进行了限制。但是,依据1999年6月29日国家工商总局第173号文规定:“社会团体(含工会)、事业单位,具备法人资格的,可以作为公司股东或投资开办企业法人,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规定不得经商办企业的除外。”
二、自然人股东的主体资格
有关自然人股东资格条件,我国《公司法》未作明确规定,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争议,如作为设立公司的股东\\发起人是否应受到其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继受股权的自然人是否应受其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在此,做一简单归纳。(有关自然人股东主体资格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争议点主要在于行为能力欠缺者能否通过原始取得或继受取得成为公司股东。关于继受取得股权,如通过法定继承、受赠、有偿受让等,公司法未作禁止性规定,理应允许。对于原始取得成为股东,也即该行为能力欠缺者能否作为公司的发起人,具有较大争议。从国外立法情况来看,日本、韩国以明确的立法规定允许该行为能力欠缺者具备公司发起人资格,德国的立法亦明确允许,但是,同时要求必须通过代理方式,即有限制的允许;美国、台湾立法规定禁止行为能力欠缺者作为公司发起人。我国法律未作明确规定。有学者提出应当借鉴德国立法,有限制的允许行为能力欠缺者作为公司发起人,即要求必须采取代理制度。)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具有股东资格。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股东资格应当视情况而定。
从公司设立行为的性质角度分析,公司设立是一种市场准入行为,对公司的投资在本质上属于合同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投资设立公司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第47条规定,该合同行为的效力待定。当一个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拟和他人共同签署公司章程为设立公司时,若他人明知,则可采用事先取得法定代理人追认的方式以明确合同行为的效力。若他人不知且公司章程已签署,则可采取事后追认的方式明确合同行为的效力。
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投资设立公司的行为,《合同法》没有相关规定,应适用《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即该合同行为无效。
对于行为能力欠缺者通过继承或受赠制度拟取得公司投资主体资格的行为,应适用《民法通则》、《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合同法》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上述行为无效。该等行为属于行为能力欠缺者的获利性质,为有效行为。
三、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获取股东身份凭证权
股份公司的股东所持公司股份采取股票的形式。因此,股东手中的股票就是证明股东身份最有力的证据。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份公司的股票可以是记名股票,也可以是无记名股票。也就是说,股票上可以不记载股东的姓名,公司的股东名册上也可能没有股东的名字,只要手中拥有公司签发的股票就是股东。因此,公司不能以股东名册上未记载该股东姓名来对抗股票的持有者。但是,在实践中,一些股份公司的运作并不规范,有的未向股东交付股票,有的甚至根本未印制正式的股票。对于这种情况,可以综合发起人协议、公司章程、股款缴纳证明、股东名册和注册登记文件等各种形式来确认其具有股东资格,股东也可以请求法院要求公司履行股票交付义务。
对于上市公司的股份,因其已经采取无纸化形式,股东所持股份的证明形式就是中央证券登记公司的股票登记。因此,股东的身份可以通过股票交易记录予以证明,如果股东起诉请求公司交付股票的,就不能够得到法院的支持。
召开股东大会临时会议、董事会临时会议的提议权
虽然每一个股东不管出资数额、股权比例多少,都有权参加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但由于公司的控制权往往牢牢掌握在大股东手里,股东大会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董事会及董事长的话语权同样掌握在大股东手中。为了防止大股东将股东大会、董事会流于形式,长期不按期召开股东大会,或者发生了临时重大事项故意不召开股东大会、董事会,致使小股东的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不能实现,《公司法》从保护小股东利益出发,赋予10%以上股份的股东在特定情况下有权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董事会临时会议。这里的10%股份可以是单个股东的持股比例,也可以多个股东合并持有的共同比例,目的是方便广大小股东将团结起来,将股权集中起来行使。参阅《公司法》第101条、第111条。